第十九期:《数九寒天下大雪》

发布时间:2021-03-23

经典赏析

《数九寒天下大雪》这部作品选自我国著名民族歌剧《刘胡兰》,这个唱段的旋律,分别吸取了晋剧唱腔与晋中左权民歌“开花调”的音调,运用了晋剧中[二性]板式的旋律。[二性],是晋剧中最常用最活跃的板式,其记谱形式是4/1拍(有板无眼)或4/2拍,速度通常是中速(青衣常用)、中速稍快(小旦常用),所表现的情绪是欢快、活泼、流畅。

这一曲活泼欢快、精神抖擞、爽朗乐观,表现的是刚从前线回来的刘胡兰,向乡亲们述说胜利消息的情景。

经典诞生

歌剧《刘胡兰》是根据山西女英雄刘胡兰的真实事迹加以改编与创作的。刘胡兰,别名富兰,1932年生人,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0岁时成为儿童团的一员,14岁时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当阎锡山的军队围袭云周西村时,她带领群众反抗,遭到反动武装逮捕,尽受酷刑而不屈,最后大义凛然从容就义,年仅15岁。毛主席曾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2009年,刘胡兰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数九寒天下大雪》选自民族歌剧《刘胡兰》,这部歌剧第一版是1948年由当年活跃在西北的战斗剧社集体创作,编剧五人,分别是魏风、刘莲池、宋丹、董小吾、严寄洲;作曲超过了七人,其中有罗宗贤、孟贵彬、王左才、董小吾、黄庆和、董起、李桐树等。第二版,1954年由在北京成立不久的中央实验歌剧院的于村、海啸、卢肃、陈紫四人编剧,陈紫、茅沅、葛光锐三人作曲。

多人合作编一个剧、多人合作为一个剧谱曲,这样规模的创作人员配置及艺术生产模式,都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革命集体的价值取向是不突出个人的。

历史回声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强调:“培养和弘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更是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亲自主持召开了“文艺座谈会”,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努力汲取外国优秀文化,但同时要牢记不能忘本,不能丢掉我们自己民族的特色;同时指出文艺创作要将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以及审美的评判与鉴赏者,为人民服务并能够满足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歌剧《刘胡兰》的创作也恰恰符合这样的指导方向。回看歌剧《刘胡兰》的创作,虽然创作的时期距今早已走过半个多世纪,但是其创作者对于文艺创作的理念仍然值得我们当今文艺工作者学习,而英雄刘胡兰的光荣事迹、英勇的精神以及歌剧中那些经典唱段,都激励了几代人,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也充分证明了“艺术作品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群众性,就越能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创作者先进的创作理念和辛勤努力,才能够创作出这部将艺术观赏价值与思想文化价值有机融合于一体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

名人事迹

歌剧首个版本“刘胡兰”的扮演者是歌唱家郭兰英,作为中国民族声乐领域开宗立派的前辈,其演唱晋腔晋调,充满浓郁的“老西儿味”,闭上眼睛感觉是一个当年“山西文水的刘胡兰”站在了面前。凡事皆有因缘——郭老师是从老家平遥走出来的以演唱晋剧出身的艺术家。平遥、文水,是相距不远的太原盆地腹心区域的两个千年老县,风物人情与口音脾性共性极多。同时,刘郭二人出身的阶层相同、年龄接近(刘胡兰生于1932年10月,郭兰英生于1929年12月),因而郭老师塑造的刘胡兰极具神韵,与人物原型贴近,是艺术化也是生活化的演绎。